
课程咨询: 400-996-5531
投诉建议: 400-111-8989
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
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,程序员掌握更多的软件架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的软件开发需求,而本文我们就通过案例分析来简单了解一下,微内核架构概念与应用分析。
微内核架构(MicrokernelArchitecture),也被称为插件化架构(Plug-inArchitecture),是一种面向功能进行拆分的可扩展性架构,通常用于实现基于产品(原文为product-based,指存在多个版本、需要下载安装才能使用,与web-based相对应)的应用。
基础架构
微内核架构包含两类组件:核心系统(coresystem)和插件模块(plug-inmodules)。核心系统负责和具体业务功能无关的通用功能,例如模块加载、模块间通信等;插件模块负责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。
微内核的基本架构示意图如下:
微内核的架构本质就是将变化部分封装在插件里面,从而达到快速灵活扩展的目的,而又不影响整体系统的稳定。
设计关键点
微内核的核心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有:插件管理、插件连接和插件通信。
1、插件管理
核心系统需要知道当前有哪些插件可用,如何加载这些插件,什么时候加载插件。常见的实现方法是插件注册表机制。
核心系统提供插件注册表(可以是配置文件,也可以是代码,还可以是数据库),插件注册表含有每个插件模块的信息,包括它的名字、位置、加载时机(启动就加载,还是按需加载)等。
2、插件连接
插件连接指插件如何连接到核心系统。通常来说,核心系统必须制定插件和核心系统的连接规范,然后插件按照规范实现,核心系统按照规范加载即可。
常见的连接机制有OSGi(Eclipse使用)、消息模式、依赖注入(Spring使用),甚至使用分布式的协议都是可以的,比如RPC或者HTTPWeb的方式。
3、插件通信
插件通信指插件间的通信。插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,通信必须通过核心系统,因此核心系统需要提供插件通信机制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以保证您的权益!请读者仅作参考。更多内容请加抖音达内三江区域学习了解。